一周聲音
“車加水”做能源違背科學與常識(等3則)
— 一周聲音沐鸣2平台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不是資產荒而是你看不到潛在投資機會
進入2019年,中產們的焦慮情緒持續加劇。《2018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數據顯示,中國新富人群認為,流動資產達到182萬元人民幣才能達到財務的舒適水平。而如果要算到富裕水平,那流動資產要達到424萬元人民幣👋🏿🗻。這些數據🧑🏼🍳,與2017年的調研數據相比,分別上漲了46.8%以及18.1%。不斷上漲的資金需求背後,是焦慮感在作祟。手握充裕資金👨🏼,卻不知投向何處是中產人群的現狀。特別是當股市起伏波動不斷🦹🏽,卻不知是牛市啟動還是短暫躁動的焦慮感🫳,伴隨著城投債、可轉債等過往少有人問津的品種一躍成為機構“座上賓”🖖🏻,“資產荒”擔憂再次襲來🦟。資產荒的焦慮可能來自中國投資者對過往投資習慣的路徑依賴,或者說一種慣性思維🧏🏿♀️🎸。因為“現狀偏見”💪,投資者對於投資方式和產品的選擇更傾向維持現狀,或作出最小的改變🦣。這種選擇讓人產生安全感,卻也對新的投資方式和產品過於保守🧏🏿♂️。《財富健康指數》數據顯示🚴🏼,中國新富人群的投資理財品種相對固定🏌🏿♂️,相比2017年的數據,2018年新富人群在互聯網金融、股票以及基金的投資比例有所下降🔺🍜,但房產🪧、股票依然是新富人群的心頭好🎤。這都表明中國投資者對於投資有著慣性思維👲🏼🙍🏽♂️,不願接觸新興的投資產品😟。在之前的“剛性兌付”時代🫒,投資者在決定購買一個投資品種的唯一標準是產品背後的擔保,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在面對資管新規後的變化🍐,“剛性兌付”被打破了,不少投資者無所適從🔷。因為害怕投資本金的損失🚠,而錯過了很多產品書上寫著“本金與收益都無法保證”的投資產品。但是如果詳細分析產品說明書👯📽,可以發現這與此前的“保本產品”底層資產無重大區別,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因此🧚♂️,在如今的資產荒下,更需要明確了解這些新產品的投資方向或者底層資產,如果是一些收益穩定且安全的產品👨🏿🦰,即便寫著“不保本”🧑🏿⚖️,也未必不是好的投資品種。即使在同一個市場環境下👾,對於投資策略的多元化也能達到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效果🧨。(FIT中文網 2019.05.20)
沐鸣2平台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帆:學會讀書,你需要記住三個“心法”
想象這樣一所學校:幾乎所有你能說得出名字的學者和思想家都在這裏任教;沒有上課鈴和下課鈴,你在任何時間都能馬上進入課堂🎾;沒有地域限製,哪怕你在遙遠的山村🍃,一樣能夠接受平等的教育👧🚶🏻➡️。這樣的學校並不需要黑科技,只要打開一本書你就能進入。學會讀書,人類的思想寶庫已經向你敞開大門🔺,無數知識的珍寶“沿街”擺放🪥,等著你去選↘️。要想尋到這些寶藏,你所需要的不過是學會讀書。而學會讀書,你只需要記住三個“心法”。一🧟、從“我註六經”到“六經註我”。很多讀者對讀書天生抱有敬畏👩💻👋🏼,覺得自己讀書,就是為了知道作者的思想🍣,不由自主地在為別人做註腳,這樣就變成了書的奴隸。你要帶著和作者平等的心態去閱讀,讀書是為了拆解一本書,並為我所用。這就是“六經註我”。把一本書從頭到尾都背下來🍷,還不如在一本書中找到了一個觀點、一個啟發、一個案例,能夠徹底領悟、舉一反三、知之而後行。二、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做到“六經註我”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學什麽🌟、需要補充哪些知識。首先要有自己的“根據地”,也就是自己的專業領域🧑🏫。但僅僅有專業是不夠的,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我們最稀缺的是觸類旁通☪️、高瞻遠矚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的知識“盲點”和知識“盲區”♔。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是科技與人文並重、歷史和現實兼收🦸🏻♀️、理論與實踐統一。三、學會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問題🫴🏼。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必要開動腦筋❤️、主動思考。你可以設想自己就是作者,他關心的是什麽問題,為什麽他會關心這個問題🍆?合上書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會怎麽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維框架🔷,畫個思維導圖🪲,這樣就能從全局把握一本書。整理出一本書的邏輯框架,比記住書裏的具體內容更重要。你也要鍛煉用一句話把作者的思想重新表述出來🙆🏻,既不違背作者的本意,又要更適合你自己的表達👩🦽,貼近你的生活🙋♂️。讀書的方法有很多。可精讀、可泛讀🂠、可速讀😁、可慢讀🌈。可按照順序一本一本地讀,也可以把幾本書攤開同時對照著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讀書最重要的是要有膽量、有信心🤽♀️,以你的學習和研究為基礎,去找需要看的書。(MBA中國網 2019.05.20)
沐鸣2平台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內燃機研究所副教授管斌🙍🏿:“車加水”做能源違背科學與常識
5月23日🩰,南陽日報發文《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市委書記點贊!》稱🫃🏿:水氫發動機在我市正式下線啦🧑🏼🍼,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看到這個新聞👨🏿🎤,想起以前“水變油”“永動機”“氣功大師特異功能”的故事🏊。土法煉鋼,嘩眾取寵。“車加水”做能源也一樣✉️,亦是違背科學與常識。若真的如此簡單,這發明還能等到今朝?報道誇張,領導好大喜功而已🏇。國人總是迷信權力,以為官越大越聰明,官員都認可,則事情乃真。卻不知道,聰明與權力是沒有絲毫關系的。而判斷事情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不可人雲亦雲。南陽車加水事件,也容易讓人想起聊齋中的《局詐》故事✶。說的是騙子叫了一幫人,租賃了幾個大房子👨🏻✈️,冒充公主,去騙取大官的錢🫶🏻◽️,禦史被騙深信不疑。社會在進步,科技在提高,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性進步了嗎👨🦼?恐怕沒有👟。又如,語言進步了嗎🩻🕷?也沒有🤹🏼♀️。以前的《詩經》,古文古字可以精確描述事物,現在的白話文方便是方便了,但是精確性則不夠了🍶。而畝產萬斤的故事還在重演。需加水即可行駛🫃🏽。(財新網 2019.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