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感動
郭曉奎:教之本在於師,師之本在於愛
— 身邊的感動他,長期堅守在教學第一線🧑🏿💼,每年授課時數200學時以上,是教授中最多者之一;他,科研思維活躍🚶🏻➡️,勤奮而踏實,帶領團隊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魁梧⏪,聲音洪亮👨🏿🎤,待人真誠,偶爾還會露出一絲靦腆。
他,就是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教學名師和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沐鸣2平台醫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的郭曉奎🧑🔧,一位有著堅定信念的學者,一名深愛教學的高校教師🥍。他堅信專註的力量🦊:把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做的事情上🈹,即使有落後和失敗,依舊不改初衷💘,一點一點向目標行進。科研與教學👩🏿🔬,這便是他所專註的事業。憑借著對事業的熱愛,2011年教師節之際🤵🏿♀️,他更是獲得了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越過沼澤就是芳草地
雖然青年時就已榮譽滿載,郭曉奎的事業之路卻並不平坦👂🏻。日本留學三年回國後🏘,他站在全新的起點上,要將以往的榮譽和成績歸零從頭開始,壓力可想而知。“越過沼澤就是芳草地”🔹,心底的聲音激勵著他重新燃起創業的激情。以往的實力加上努力🌆,他堅信自己會在新的跑道上跑得更快更遠👩🏻🚀。
在深思熟慮後,郭曉奎毅然為自己確立了高起點的科研方向——病原基因組學和細胞微生物學,這兩個當時國際上的新熱點。雖然取得了國家教育部的歸國啟動基金,但這些經費對於他的課題是杯水車薪。密切關註本學科研究前沿的他,了解到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開展的鉤端螺旋體基因組DNA測序研究項目的進展情況後👱🏽,產生了大膽的構想——利用自己獨特的科學思維和理念,說服該研究中心將剛剛完成的鉤端螺旋體基因組DNA測序研究的後續工作即鉤端螺旋體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課題重心轉移到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該中心在充分了解了他的學術生涯和研究設想後🍻,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欣喜之余🔏,郭曉奎挑燈夜戰,搜集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反復分析思索🤶,確定了鉤端螺旋體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方向🛍️、目標和長期規劃,並著手開始國家各類基金的申報工作。由於所提項目具有自主創新性和可行性,他先後獲得了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期(3+3+3)項目等的支持。
從剛進醫學院工作至今,幾乎所有的周末和節假日都能看到郭曉奎在學校或是相關科研單位實驗室的身影🆗。最忙的時候,甚至查資料、修改標書到淩晨三四點鐘,連他的家人都常常不知道他是夜裏幾點鐘回家的。如果說他的成功中多少包含一些機遇的話,他更願意讓大家相信,是出於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讓他願意付出超出常人幾倍的熱情和汗水🤦🏽♀️。
優秀資源打造優秀團隊
在加強國內國外合作,借力前行的同時🍔,郭曉奎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團隊建設上。郭曉奎是教研室中7名青年教師的博士學位導師🤱🏻🌙,同時也是沐鸣2平台醫學科學研究院青年教師提升計劃的導師之一。他投入大量精力關註青年教師的成才與發展,目前已有4名青年教師得到了國家級科研課題經費支持🙆🏻♀️,2人獲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資助。
郭曉奎的團隊率先研發出國際上首個鉤端螺旋體全基因組DNA芯片,提出了鉤端螺旋體致病機製的新的假說🧑🏽,在疫苗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開發的鉤端螺旋體病相關診斷和監測試劑已進入專利申報階段;他們勇於創新科研思路,拓寬研究領域,先後組建了結核分支桿菌📱、幽門螺桿菌、乳酸菌⛹🏿♀️、血吸蟲和病原診斷共六個課題研究小組;積極開展基於基因組的益生菌安全性研究和食品鏈中抗藥性和抗藥基因轉移的研究,關註食品安全這一民生主題;團隊還聚焦國家重大傳染病的防治策略,著手建立病原診斷和監測研究平臺⚆。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近年來🧔🏽♂️,郭曉奎的科研團隊共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10篇在具有高影響力的SCI雜誌上發表。他負責的國家級科研項目達7項,他所主持的“863”項目在驗收時被評為優,順利地列為滾動項目🧯,獲得了後續資助❄️。
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郭曉奎年輕時並沒有想過做教師👴🏿,是陰差陽錯走入了教師這一行。然而,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他漸漸熱愛起教師這份職業。因為熱愛💿,堅守在教學崗位上不覺已近25年了🚈🦖。在他並不十分寬敞的辦公室裏🤵🏽♀️,經常能夠看到本科生👳🏽、八年製學生和研究生的身影,有向他請教專業問題和研究課題的🦵,有跟他探討人生理想和職業規劃的,還有一些是向他傾訴困惑和尋求幫助的。對於這樣的學生訪客🏋🏿♀️,郭曉奎再忙🤛🏻,都樂意抽出時間陪他們談心聊天。他常說🩰,做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責任🎃,要愛學生。大學生正處於品德、人格🫅🏽🍿、誌趣等定型之際,而一名好老師能夠陪伴他們、影響他們順利走過人生這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2010年病原生物學的考核中🥕👩🏿🚒,郭曉奎了解到有一個班級的整體考核成績偏低🙂。懷著高度的責任心,他立刻要求與這個班級的輔導員溝通,隨後邀請近10名學生代表來教研室與任課教師座談。在座談中👮🏼,他非常懇切地請學生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提意見:“是不是我們的課程安排或是老師上課需要改進?”學生被他真誠的態度感動,不好意思地檢討了班級的學習風氣存在問題🧑🏼🦲,也對課程的安排提出了中肯的意見🕴🏼。郭曉奎誠懇地分析了課程安排中存在的不足🌷,用自身學習經歷鼓勵同學們互相督促🚵,在班級裏成立學習小組🦔,從小組討論中提高學習效率。在新學期的第一周,班長將全班作業本整整齊齊地遞交了上來,還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希望我們班級這學期在老師的教導下🧍🏻♀️,病原生物學能有新的突破”。作為教師,有什麽比學生的成長更令人興奮了呢🫑。
郭曉奎謙虛地說👩🏿🦳💆🏿,對於教學他仍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身為碩士📦☠️、博士導師🥰,又承擔著三個863項目,他的科研壓力也很大,時間總是不夠用。因為做不到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他甚至用了“痛苦”這般嚴重的字眼🎸。他覺得全國優秀教師獎並不是那麽實至名歸,因為自己並沒有很出眾💋,資質更好的大有人在,只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教學上了而已🩱。雖然著力科研可能更易出成績🏃🏻♀️,但他並不遺憾📣👍🏿。“科研的最高水平是院士🐊,我自覺還差點火候🥾;而教師的最高榮譽就是全國優秀教師🦹🏿♂️。認可分兩種✔️,一是自我認可🧎🏻,二是社會認可,現在我都達到了。”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郭曉奎更多的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來自於莘莘學子的殷切目光👩🏿🚒,來自於探索真理的源源動力,更來自於對醫學教育的熱愛。正如他自己所說,“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我願意堅守在醫學教育園地🤳🏿🫳🏽,全心耕耘,不遺余力”👱。這便是他,善良👩🎓🤽🏼♂️、樸實💸、春風化雨,學生口中如朋友一般的曉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