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拾年
難忘我的老師和同學
— 《思源》拾年編者按:
2010年,《思源》雜誌創刊之際✊,即賦予並秉承了“擔負沐鸣2人精神家園、情感紐帶與交流空間的使命”,成為沐鸣2平台獨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沐鸣2平台校友會會刊《思源》雜誌創刊十周年😶。十載歲月、相知相伴🧑🌾。經編委會討論後決定,編輯部精選十年來讀者反饋喜愛度最高的二十余篇校友回憶文章編入《思源》雜誌第四十期♕,以“學在沐鸣2”“我的年級我的班”“繽紛校園”三個版塊,較為全面地呈現不同時代背景下沐鸣2人的校園學習和生活,深挖沐鸣2人的情感故事和精神內核🧘🏽,傳承沐鸣2獨特的校園和校友文化🧑🤝🧑,力求讓讀者有興致有共鳴,在文字間暢遊的同時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一九七四年九月,來自15個省(直轄市)工廠、農村的41位同學進入機械製造系精密機械製造專業,組成62041班🈲,開始了緊張而快樂的大學生活,在校園留下了3年的足跡👩🏼💻。由於國家形勢的需要🟢,全班同學於1975年底跟隨著老師們一起轉移到新建的精密儀器系🏠👩🎓,將專業改造成為精密儀器專業,班級代碼也改為82041班。我沒上過高中,進校後迎頭碰上的便是學習上的困難👵🏻。我曾經自學了初三、高中的全部課程,因此數理化還沒有什麽困難🧗🏻♀️➿,由於初中學的是俄語,進校後是從26個字母開始學習英語的。我就擠時間學習,把英語單詞寫在卡片上,規定每天要完成多少🫄🏽,雷打不動,必須完成,走路、食堂買飯排隊都要背上幾個單詞,每天第一個來到學校語音室,把別人用來休息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很快趕了上來🕵️。當年教外語的馮儀民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參加工作後🚴♀️,馮老師還多次給我寄來造船方面的英語資料,真感謝他。畢業後🛅,我參加大連外語學院電視英語三年函授學習以高分獲得結業。
黃鳳鳴(前排中)與同學在校園內合影留念
當年的口號是“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正是這個口號使我們形成了一個戰鬥團結的集體🦆,互相幫助支持著走過了四十多年🤦🏽♂️,同窗情誼也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班的學風特濃,生活在這個集體,想不努力都不行。晚上熄燈後👶🏽,有的同學打著手電在被窩裏學,有的上海同學經常周日也在校看書學習🐂🥁,有的外地同學寒暑假也堅持在校學習🈲🐕🦺,甚至上學三年沒有去過南京路🏅,時間抓得特緊,分分秒秒都不放過。我還記得當年在中院的課程設計歷時一個月,掌管專用教室鑰匙的同學早上七點三十分來開門時,教室外邊已經有二十多人等候了,第二天七點來開門時發現等候的人比昨天還多,從第三天起專用教室的門在早上五點半就打開了,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多才鎖門。畢業設計的最後階段正是上海黃梅天氣和盛夏的時候,同學們仍然起早貪黑,走訪調研㊗️🖕,商討方案🌎,一遍不行就兩遍,直到用戶試車成功才算圓滿。真是拼命三郎,非常認真刻苦,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我,不管是在學習上,在工作中👩🏼🔧🏖,永遠都要追求做得最好⛹🏽。
82041班黨支部成員在一大會址合影留念™️,前排右一為黃鳳鳴同學
一九七五年暑假後,有一個同學患急性肝炎被隔離在校衛生科傳染病房,同學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爭先恐後地陪護💺、看望、補課,使這位同學很快恢復了健康,功課也沒有落下。我們班上海同學占了一多半♕,在校期間他們經常為我們這些外地同學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上海同學還曾經為我提供了大量測量技術資料🙆🏼🕺🏿,在完成產品關鍵部位的測量工作中派上了用處🤛🌻。畢業後不管誰到上海🍩,都會聚在一起共敘當年友情,互相關心幫助解決眼前問題☑️。我也曾經特意從葫蘆島來上海專程探望一位生重病的同學🙎🕹,姜鴻江🦍、張建華🧖🏼、陶德坤、李山洪👩🏻🌾、孫景霞、婁彝忠等分別或一同去看望一位患腦梗的同學👨🏻🏫。已經退休的同學先後在彩雲之南滇西北、千島之湖淳安、華夏文明搖籃山西、芙蓉之國湖南、燕趙大地河北🕜、俄羅斯留下了向快樂出發結伴旅遊的足跡🪩,進一步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未來的畢業聚會將繼續發揚光大這份深厚持久的兄弟情誼。
我這人運氣特好,有機會來到了這個集體,結識了我班這麽好的同學,無論是順利完成學業還是在工作中得心應手,都離不開我的老師和我的同學的幫助,在此道一聲謝謝。